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作风建设,7月1日,文学院教工支部委员会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一场以“学习八项规定何以改变中国”为主题的党课学习活动。此次党课由张宇同志担任主讲,通过深入解读八项规定的内涵、背景、实施成效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使党员们对党的作风建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政治要求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党员教师作为“关键少数”,其政治立场与思想作风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能否有效贯彻。张宇同志表明若党员教师存在政治意识淡薄、理论学习敷衍等问题,可能在课堂教学、学术研究中传播错误思想,动摇学生理想信念;反之,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的党员教师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支撑
张宇同志提出党员教师的师德师风是学生成长的“隐形教材”。若存在学术不端(如论文抄袭、数据造假)、教学敷衍(如备课不充分、忽视学生指导)等作风问题,不仅损害学术尊严,更会误导学生价值观,消解教育的权威性。相反,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的优良作风,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学术精神与道德准则,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进程中,“以上率下,促进党风领社风”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善的关键路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优良党风为引领,正不断凝聚起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强大合力。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
张宇同志表明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言行举止具有鲜明的示范效应。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精简会议文件、厉行勤俭节约,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党员干部扎根一线、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担当——这些生动实践表明,只有党员干部从自身严起,在廉洁自律、服务群众、实干担当上树标杆,才能形成“头雁效应”,带动广大群众见贤思齐。
党风正则社风淳。
党风作为社会风气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社会价值取向。
以党风带社风,还需长效机制保障。
张宇同志分析一方面,通过常态化的思想教育,强化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另一方面,完善监督考核体系,对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社会风气的行为严肃问责。
朱岚武书记重申作风问题无小事,它关乎着我们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着我们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良好的作风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是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关键。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深刻反思,认真剖析原因。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以此次总结会为新的起点,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以优良作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