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文学院教工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工党建工作模式,为学院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深化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支部将理论学习作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定期组织教工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研讨等形式,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例如,开展“经典著作研读月”活动,组织党员精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撰写学习心得;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提升党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学习实效。为打破传统学习模式的局限性,支部积极探索“线上 + 线下”“理论 + 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在线上,依托“学习强国”平台、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设“党建微课堂”,定期推送党史故事、政策解读;在线下,组织党员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让党员在革命历史中感悟初心使命。
二、夯实组织基础,激发支部活力
优化组织设置,强化制度保障。支部根据学院实际出台系列制度确保学习常态化,实现党建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同时,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将党建工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和评优评先体系,形成“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党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定期开展党支部书记培训,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确保党建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丰富活动载体,凝聚组织合力。支部围绕中心工作,创新开展特色主题党日活动。例如,开展“经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主题党日,组织党员研讨诗词中的红色基因,将学术研究与思政教育结合;举办“作家作品与时代精神”读书会,引导师生从文学视角感悟党的奋斗历程。此外,支部还通过组织红色剧本杀、文艺创作展演等活动,增强党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党员的参与热情。
三、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事业发展
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提升育人质量。支部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践。鼓励党员教师带头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例如,在“中国文学史”“写作”等课程中,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党建与社会服务结合,彰显责任担当。支部积极组织教工党员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文化建设。成立“红色文化宣讲团”,深入社区、中小学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和红色文学讲座;组建“传统文化传承服务队”,参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此外,学院还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开展文化创意项目研发、乡村文化振兴规划等实践活动,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效能,展现文学院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四、加强作风建设,涵养清廉生态
深化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支部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党建工作重点,定期开展廉政警示教育。通过组织观看反腐纪录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剖析典型案例等方式,引导党员教师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同时,开展“廉洁文化进学院”活动,举办廉洁主题书法展、诗词创作比赛,营造崇廉尚洁的良好氛围。
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支部始终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代表大会,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建议,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推行“党员教师联系学生制度”,每位党员教师结对帮扶若干名学生,在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
文学院教工支部党建工作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作风建设为保障,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学科特色的党建工作新路径。未来,支部将继续深化党建工作创新,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文化建设战略贡献更大力量。